简繁体之争不可二元化思维,应互补长短,吸收推广中华文化精髓
本文首发今日头条,陆弃工作室,作者:张月林
香港一位朋友近日在手机社交平台上张贴了一则讯息,指中共中央办公厅及国务院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翻查资料,相关意见早于二零一七年发出。尽管如此,大家在群组中也是给贴文加“赞”。
近几年来,大家也感受到内地掀起一股中华文化热潮,比如有人穿汉唐服饰、写诗和写毛笔字。在香港,我也曾在公园看过有内地同胞穿着汉唐服饰穿梭而过,给本地崇洋的社会风气带来一点新鲜感和文化冲击。作为中国人,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应是毫无异议。但我也建议,能否先从个别汉字做起。
汉字肯定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关键,在这个问题上,却向来有繁简体之争。当然,经过几十年的推广,简体字已广为联合国及其他国家使用,成为主流,但这也并不代表简体字不存在问题。比如,港人使用繁体字,对内地民众的“肖”姓和“付”姓就深感疑惑。我早年在内地工作,也认识姓“肖”和姓“付”的朋友。我跟对方说,香港少人姓“肖”和“付”,在内地,未知这两个姓氏是否从繁体字“萧”和“傅”演变而来。对于这个问题,有内地朋友说可能是,也有人说不清楚,反正出生后就是这个“姓”。
,,2022世界杯(www.9cx.net)实时更新发布最新最快的2022世界杯网址、2022世界杯会员线路、2020世界杯备用登录网址、2022世界杯手机管理端、2022世界杯手机版登录网址、2022世界杯皇冠登录网址。
香港网上一些资料则显示,大陆姓“肖”和“付”的人,其祖辈应是姓“萧”和“傅”,却因为内地早年一刀切地简化文字,改用了前者。
文字简化,中国历代都有,汉字一直在演变中,目前的简体字也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演变。不过,简化汉字的过程中不思考姓氏的传承,似乎忽略了其独特性。就以“肖”和“付”来说,繁体字中,肖和付各有其意义,比如前者写成“不肖子”,后者用于“付出”,等等,与姓氏的“萧”和“傅”完全不同。
再说,中国人重视族谱,姓氏改了,也可能影响到族谱的传承。既然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四年前就发出相关意见,致力推广中华文化的传承,也许可以从内地姓氏“肖”和“付”作为具体切入点,如果它们确实是从“萧”和“傅”演变而来,也许可以思考应否以个案形式改回来,借此向使用繁体字的台港澳同胞及海外华侨华人表达推广中华文化的决心,同时以此把海内外萧姓和傅姓同胞、华侨和华人联系起来。
转载说明:本文转载自USDT交易平台。
关闭社交媒体主页最强网文,赞!
眼睛看酸了